顏美鐘同志地質技術工作二三事
楊明桂
顏美鐘同志走了。從1957年我和他一道在220鎢礦普查隊工作起,到現(xiàn)在已整整50年了。這些日子,他的一些往事時時涌上我的心頭。
1959年顏美鐘率領區(qū)測二分隊龔由勛等同志,進行德安幅1:20萬區(qū)測試點。德安一帶曾是日寇“三光政策”的重災區(qū),當時又值“三年困難”時期,野外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白天忍饑挨餓爬山涉水,晚上有時蓋稻草過夜。但大家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圖幅省內部分(約占全幅面積的五分之四)的區(qū)測任務。顏美鐘工作善于動腦筋,又十分精細,當時缺少合格的地形圖作底圖,他們采用航空照片解譯并填圖,將瑞昌帚狀弧形褶皺、廬山地壘式斷塊山填繪得十分精細美觀。特別是在我們一道進行報告編寫時,驚喜地看到一個典型完美的彭山穹隆躍然圖上,而且有花崗巖墻和顯著的重砂、化探異常分布,這時自然就聯(lián)想到這里很可能存在一個隱伏的多金屬礦田。當即組織檢查,在地表找到了鐵帽和鋅鉛礦化。后經(jīng)贛西北隊、九一六隊長期勘查,現(xiàn)在已是一個著名的錫鉛鋅銻多金屬礦田了。德安幅和另一試點圖幅修水幅雙雙取得了實行“填圖、找礦、科研”三結合,又好又快開展區(qū)測工作的成功經(jīng)驗,為江西區(qū)調工作順利開展并走上全國先進行列,打下了堅實的奠基性工作。
1980年江西省1:20萬區(qū)調完成,時任局副總工程師的顏美鐘走出辦公室,長住區(qū)調大隊,與李鏞等同志通力合作,精心策劃,精心編寫,并仔細地貫通全書,埋頭干了近兩年,在全國率先完成了《江西省區(qū)域地質志》的編纂,被評為全國同類成果的先進水平,獲省、部一、二等科學進步獎。該書出版23年來被國內外廣泛參考使用,是我省被各類書刊引用最多的地質著作,也是江西地質工作者常備的工具書。
顏美鐘的地質工作生涯是從鎢礦地質勘查起步的。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協(xié)同尹培基負責完成了滸坑鎢礦的勘探。1957—1958年,他同陳葦鴻、馬新華一道指導了220隊(后改組為區(qū)調隊)的全省鎢礦普查。1960年他到省局地礦處工作期間,又負責管理鎢礦勘查。當時國家經(jīng)濟十分困難,急需增加鎢砂出口,急需在大型鎢礦山的外圍尋找接替資源。為此,1962年省局在蕩坪召開了鎢礦找礦研討會。會上,他協(xié)助苗樹屏總工程師,集群體智慧,敏銳地抓住漂塘細脈帶型鎢礦體向下變成大脈并揭露到隱伏花崗巖體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作出了在西華山外圍尋找隱伏半隱伏鎢礦床的決策,并詳細地研究了技術攻關方案,及時調整了工作部署。這次會上他當了好參謀。后經(jīng)過909、908隊等單位艱苦工作,短短兩年內漂塘礦區(qū)達到了大型規(guī)模,同時實現(xiàn)了木梓園隱伏鎢礦床的找礦突破,震動了全國地質界,贛南鎢都煥發(fā)了青春,在世界脈狀鎢礦床找礦史上翻開了新的一頁。
1981年,我國與聯(lián)合國亞太經(jīng)社合作,在江西召開“國際鎢礦地質討論會”。會上,顏美鐘同志作了“江西找鎢礦的基本理論與主要方法”的大會主題發(fā)言,科學而生動地高度概括了江西鎢礦找礦工作的歷程、理論、技術方法與實踐經(jīng)驗,突出地展示了江西在脈狀鎢礦床找礦技術理論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羸得了與會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贊揚,有的外國專家還當場拜師請教。他又一次為江西為祖國爭得了榮譽。